2021年9月28日,作为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的重要活动之一,论道规划八“城市更新再造多元价值”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南京召开。段进院士作了题为《城市设计与城市更新》的报告,主要在城市更新的背景下对城市设计的内涵及作用、城市更新设计“四要素”两方面进行了分享。
学会常务理事、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现阶段,我国为了提高城市宜居性和发展持续性,城市更新工作受到广泛重视,尤其是近几年,城市更新的政策要求被频繁提及。从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中提出的“改造更新和保护修复并重”,到2021年“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杜绝大拆大建”的政策指向,城市更新的话题不断,足以见得其重要性。
在当前的城市更新内容当中,城市设计应发挥什么作用,是一个需要研究的事情。城市设计作为一种方法,应该贯穿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以及后续管理的整个过程之中,全世界目前对城市设计的定义涉及多个方面,叙述并不统一。之前,在《城市空间发展论(第二版)》中对城市设计的定义是“为人塑造优质的城市环境和空间场所”,可以较为精炼的体现出城市设计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城市设计所要达到的目标。目前,在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的大背景下,城市设计是提升城市环境与空间场所、提高人民生活品质重要的手段之一,是国土空间规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因此,在《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的起草中,并没有将学术定义直接照搬过来,而是针对国土空间中城市设计的运用重新对其进行定义,即“城市设计是营造美好人居环境和宜人空间场所的重要理念与方法,通过对人居环境多层级空间特征的系统辨识,多尺度要素内容的统筹协调,以及对自然、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整体认识,运用设计思维,借助形态组织和环境营造方法,依托规划传导和政策推动,实现国土空间整体布局的结构优化,生态系统的健康持续,历史文脉的传承发展,功能组织的活力有序,风貌特色的引导控制,公共空间的系统建设,达成美好人居环境和宜人空间场所的积极塑造”。
城市规划面面俱到反而会丧失城市设计的主要目标,规划需要从城市设计不同的工作层次推进城市更新。不同层次中所体现的状态也有所不同:从城市整体层面是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在区段层面是有机更新,在社区层面则体现为微更新。在国土空间规划工作中,城市设计要把各个层次的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进行界定,避免层次模糊、内容模糊、专业模糊的情况。一旦各层次中的工作内容出现了混乱与交叉,则会出现“该做的事情没得做”的情况,导致城市设计慢慢地浮于空中、无法实施,最终变成纸上的理念。基于城市规划文理交汇的学科性质,技术方法仍然是将理念落实于空间的重要保障。
不同于之前的“自然环境”或“生态修补”,自然共生从城市更新的视角出发,以综合规划的眼光看待城市生态问题。城市更新设计并非专项的生态规划,而是考虑生态和城市发展如何共生,如何做到“两规合一”或“多规合一”。因此,基于城市规划专业而言,“自然共生”与生态修补以及绿色发展的概念有所区别。
以《淮北市城市空间特色风貌规划》为例,淮北作为典型的资源枯竭型城市,煤炭开采完毕后在城市的周边遗留了许多塌陷。采煤塌陷区缺乏管理,成为了农民养猪、种菜以及扔垃圾的消极空间,城市的后续发展受到较大影响。单纯使用植物遮挡“脏乱差”的现象,并不能从根源解决生态管理难题,相反还会导致城市其他区域建设密度的严重失衡。从城市的长远发展来考虑,首先要转变“回避塌陷区”的传统思路,不断挖掘塌陷区重要的景观、生态、文化、旅游价值,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让城市与自然的环境共生。针对城市现状,考虑将塌陷区改造为城市湖景,最终形成的湿地区域总面积约4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约20平方公里。从改善区域的生态环境出发,通过对南湖、中湖、东湖等综合治理,将其作为城市景观亮点,对中心塌陷区的开发利用使得主城区山水景观特色明显,成为了皖北地区特色鲜明的湿地旅游休闲目的地,直接推动淮北成为全国最大的产煤塌陷区生态涵养与恢复利用示范城市,这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唯一性。
城市设计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文化传承所要传承的是基因,而非简单的符号和形式。
在《苏州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研究中,所挖掘的四个重要基因为“四角山水”,“城中园、园中城”,“水陆双棋盘网格”,“廊空间”。通过对空间文化基因的传承,能够真正实现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文化意境与当代城市的融合。例如对残缺的古城墙的利用,除了维持其本身的景观和空间作用的方法外,也可以用绿化来丰富空间层次、形成空间界面的补充。以苏州的城建展览馆为例,规划将苏州的“小院落式”基因较好的融入建筑体量极大的建筑中,在建筑内部空间满足需求的同时,仍然保持了院落式的外观,与苏州城中的水景相得益彰,真正将文化基因在现代建筑中得以传承。
在《常州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街区层面能够体现更加细化的传承,作为常州保存最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青果巷堪称常州历史文化遗存的精华所在,在其南侧的市河,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中最古老的河段之一。在调研过程中可以发现,街区内部的道路系统与停车设施不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所需,交通问题使得当地居民积怨已久,矛盾频发。这要求规划者在组织风貌保护、肌理保护的同时,也要思考如何去解决继承传统与社会发展之间的问题。
目前,社区规划师所承担的明显还是受政府指派的角色,主要起到了沟通作用。而要达到真正的“人民城市人民建”,首先要搞清人民所需,推动使用者、投资者以及政府共同参与、共同缔造。在《南京南湖老旧小区共同缔造》中,规划团队主要对此理念进行了一次试验。南京南湖小区是曾经的江苏省第一小区,同志曾将其作为当年的建设样板向国际推介,是南京目前为数不多的市井味道浓郁的特色片区。南湖社区的更新目标是将南湖片区打造成有文化、有趣味、有品质、有温情的新时代社区更新样板,实现历史文脉的传承、社区活力的激发、人居环境的提升和人际关系的转变。居民自愿参加改造项目,试验同时也得到了很多南京本地以及外省高校的支持与参与。在对社区进行调研之后,规划者需要跳脱出精英视角,与居民共同协商讨论。之后在政府的支持下举办了“宁好·莫愁”的活动,通过社区议事会、居民讨论、规划方案征集竞赛等方式,将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结合起来,真正为社区的居民解决问题。
通过民意调查,明确居民需求,用城市设计的手段实现居民意愿,是城市设计“自下而上”的重要过程。从空间环境建设入手,强调决策共谋、发展共建、效果共享,创新治理模式。另外,通过研究多方关系和产权落实,重塑角色关系,有利于城市设计更好的落地。
如今的许多规划设计太过追求“高大上”,导致落实时问题频出。倡导问题导向,就是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方案中解决了问题,就可称为好的设计。
以《桂林市中心城环城水系设计》的方案设计过程为例,桂林市基于建设国际著名优质风景旅游城市的发展需求,在政府组织投标过程中就曾明确提出了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当时的旅游模式无法使游客停留一夜,桂林市成为了旅游线路中的“过客”,导致其较难获益,旅游业发展阻滞。基于此需求,规划大胆地构思将桂林市内的“两江四湖”打通,在整体的水系环境中营造一个“夜游桂林”的设想,通过夜游活动吸引游客在桂林住宿一晚。方案被采纳之后也经历了较大的工程难度,由于各水面的高差问题,打通之后在一段时间内桥底无法行船;同时为整体需要,需要炸掉许多原先的桥以及周边的房屋;大型工程的兴建也曾受到多方质疑,最终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夜游桂林项目完成。规划通过调整使用功能,完善交通网络,扩大了旅游环境容量,延续了古城的发展格局,建构了水系整体环境,强化了城市景观地方特色。通过整体框架,桂林市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各项配套服务项目,形成以水系开放空间为媒介的“山水城一体”的独特环境景观形态与城市形象。夜游桂林是针对其问题需要而形成的设计成果,在近20年的发展后续中,项目仍然能够吸引游客,可见规划设计为其发展真正解决了问题。
供稿单位: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其他年会相关信息,我们将及时通知!童鞋们、盆友们如何有什么问题,可以在文末留言交流哦。